首页 > 实用范文

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

时间:2024-02-15 23:21:51
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全文共5009字)

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四篇中外优秀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则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本课教学,将力求从这些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法、学法设计

在具体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注意了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了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华连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别里可夫的社会意义等。学生活动有100字的内容概述训练,有形象思维再现训练——素描别里可夫画像。课后作业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做得非常个性化,尊重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本课时没有在课前介绍写作背景,是想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体现从人物表象到深层含义的逐步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我探究的快乐,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加及时、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对小说文本语言的关注。引入初中课文《变色龙》,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回忆,引导学生类比别里可夫。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联系别里可夫和“套子”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3、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二)、四、深化研习,拓展提高,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从分析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意义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小说线索“套子”、小说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华连卡姐弟俩的分析,强化德育效果。

(三)细化分析,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认识小说的魅力,加深对小说表现力的体会,巩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自我,自己是否也装在一些不该装的套子里,又该如何做呢。通过自由思想、课后小作文训练,将课文的教化作用向课外思考、向人本关注转化。《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

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住所性别阶级成份死亡日期生前职务爱好死前状况特征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第2篇: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范文,送一篇给你。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小说作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人类文化的大观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作为一种较通俗的文学样式,也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高中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学习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说学情

在必修三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个小说单元,重点强调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所以对于小说的基本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等)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方法。而《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浅显,明白易懂,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单纯,学生多数很感兴趣,一拿到新教材就已经浏览过,作为新课再学时,已然觉得兴味索然,但他们对于本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教学重难点,提高讨论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题。

三、说目标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安排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契科夫及其作品。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别里科夫形象的把握,认识、憎恶一切反对进步,畏

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教学重点:

1、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2、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运用的效果。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说教法:情节梳理法、主题讨论法、规律总结法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学期小说单元教学的情况,制定教学设计时注意利用小说的线索——

“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

第一课时

1、导入

通过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导入,用惧怕新鲜事物的老掌柜引出文章,引发学生兴趣。

2、作家作品介绍

本部分延续之前的教法,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自主发言,老师进行补充概括。

3、理清小说结构

通过必修三小说单元的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使学生的分析概括、把握重点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4、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分析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但上学期在进行小说单元教学的人物分析环节时,提出的问题有跳跃性,层次不够分明,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所以本次课程在本环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表里到本质,最终达到理解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的目的。根据此目标,设定如下问题:

(1) 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别里科夫“套子”的特点

(2)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

(3) 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

十五年”?

5、结合写作背景对别里科夫的形象进行概括总结

别里科夫是一个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思想腐朽、灵魂丑恶的小人物。他的生活逻辑极其可笑,思想极其落后,命运又是极其可怜、可悲,他的内心充满了小人物悲哀:他辖制全城15年,也被腐朽的制度钳制了15年;他是凶狠的鹰犬,又是卑贱的哈巴狗;他是沙皇制度忠实的卫道士,是扼杀进步的刽子手,又是可怜的受害者,无奈的牺牲品。引出“套子”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以及别里科夫“套子”的特点探讨文章的主题,挖掘别里科夫形象的讽刺意义,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本文的主题及其讽刺意味。

板书设计

衣着打扮 有形之套

生活习惯

装在套子里的人职业套牢

思想无形之套

论调 (思想方面)

第二课时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时代意义和讽刺意义

本环节重点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进行讨论,设置以下问题:

(1) 文章从始至终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的“爱情”,为什么?

(2)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性格有何不同?

(3) 婚事的结局怎样?

(4)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人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

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可

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来分析)

2、总结: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别里科夫就是一面镜子。就像是法国大革命中有阿Q的影子,我们身上也有别里科夫的影子,契诃夫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深刻剖析每一个人的内心。节选部分第七段中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这里的人们其实也生活在“套子”中。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必须是每一个人都敢于打破套子,唤醒革新,更新观念,拒绝腐朽。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在把握了人物形象之后,重点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归纳总结文中讽刺运用的特色。(从上学期的教学中看来,总结出来的规律较直观,易于理解,同时,规律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的能力,提高分析鉴赏水平,要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4、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具有代表性,不仅是在那个时代,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我们深思,在上学期的小说中小说的主题思想与现实的联系方面有所欠缺,在本课教学中将其作为拓展延伸开拓学生思维。)

在习惯、思想、思维、观念、制度等方面都有许多套子存在,但是,法律、规则的约束是不能突破的。

5、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的运用,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漫画事件

别里科夫恋爱过程 骑车事件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争吵事件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高一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人》说课稿(全文共500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